主管Q:554258

沐鸣测速官网_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

  昆仑山、祁连山、唐古拉山千峰耸峙,挺立起广袤高原不屈的脊梁;
  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川流不息,滋养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。
  这里是地球第三极,这里是大美青海。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调研、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,心系各族人民、情注高原大地,提出了“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,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”的殷切嘱托,为青海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、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  十年来,青海牢记嘱托,奋发进取,着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。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,湿地面积稳居全国第一,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持续保持全国最高。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,加快建设绿色发展、生态友好、创新开放、文明和谐、人民幸福、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。一幅更加美丽、富裕、和谐的发展图景,正在“中华水塔”、三江源头浓墨重彩地绘就。
  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
  高原最美仲夏时。
  青海湖水天一色、浩渺无垠,水体面积如今已达4625.6平方公里,比十年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,相当于增加了34个西湖水体面积;牛头碑下、姊妹湖畔,湿地星罗棋布,一派水草丰美景象,涵养黄河之源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湖泊数已增加到5849个,创历史新高;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澜沧江大峡谷,旗舰物种雪豹时不时在观测镜头前亮相……
  两次到青海考察,习近平总书记都对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。2016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”;2021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,是‘国之大者’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。”
  维护生态安全、保护三江源、保护好地球第三极,是青海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,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,铁腕治理,久久为功。青海的生态名片越擦越亮,绿色本底愈发牢固——
 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在广袤高原大地上持续顺利推进;2016年到2020年,三江源地区向下游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100亿立方米;35个国家考核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%;全省湿地面积稳居全国第一;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%以上,近5年来新增林地面积达1800多万亩,高寒草地修复成效显著。
  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,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。推行大部门制改革,破解“九龙治水”弊端;创建“1 N”治理体系,为生态保护筑牢“四梁八柱”……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,经过历时近6年的试点建设,三江源国家公园去年正式设立,面积达到19.07万平方公里,较试点面积扩大了近六成。
 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探索基础上,一幅更壮丽的画卷正在铺展:2019年,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启动“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”。截至目前,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,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已正式获批,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正在扎实推进。
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牧民尔杰仁增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黄河源头、姊妹湖畔。尔杰仁增曾是生态移民,如今的新身份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。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有1.72万名牧民像他一样,放下牧鞭,从草原利用者转型为生态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,守护着美丽山川。
  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
  目前,青海2022年“绿电五周”全清洁能源供电活动顺利完成。这是青海2017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创新探索绿电实践活动,一次次刷新纪录。
 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指出,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,坚持绿色低碳发展,结合实际、扬长避短,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 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青海充分利用高原得天独厚的风、光资源,清洁能源建设跑出加速度:截至去年底,全省电力装机中清洁能源占比达90.83%、新能源占比达61.36%,持续保持全国最高;伴随着世界上首条专门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线路(青海—河南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)正式投运,高原绿电源源不断远送外省,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贡献着青海力量。
  近年来,青海通过技术创新、通道建设,解决清洁能源发展“卡脖子”难题,让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,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愈发鲜明。
  察尔汗盐湖,绿色的浪花拍打着白色的盐滩,卤水在戈壁盛夏烈日照射下结晶,在近百平方公里的广袤盐田,数十艘采盐船昼夜作业。近年来,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,钾资源综合回收率已经提升到75%,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,开发产品20多种,实现了盐湖资源循环利用、绿色发展。
  国内首个万吨级碳纤维基地在西宁投产,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不断涌现;超过400万头(只)牦牛、藏羊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,全省认证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925个,去年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4.7%;全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200条,旅游人次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%以上……
 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,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,青海着力培育构建以“四地”为主体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,一批“龙头项目”“单项冠军”发展壮大。
  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2019年至2021年,青海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97.4亿元。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,推进面向南亚的商贸通道建设,提升保税区、跨境电商综试区运营水平,办好青洽会、环湖赛、国际生态博览会、“一带一路”清洁能源发展论坛等,青海不断深化改革开放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  共建和谐家园,持续增进民生福祉
  2021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: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一个民族也不能少。”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青海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、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、53.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的起点。如今,青海已经在全省39个乡镇、225个村落启动了乡村振兴试点。
  夏日的大湖北岸,游人如织。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山坡上,一栋栋藏式小木屋林立,一条蜿蜒的木栈道将小木屋串联起来。
  这里是岗日梅朵度假村,经营者是年近花甲的果洛藏贡麻村村民仁青才郎。近些年,得益于脱贫攻坚政策,果洛藏贡麻村移民搬迁到了县城边,仁青才郎住进窗明几净的新房子,生活条件大幅改善。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仁青才郎放下牧鞭、开办度假村,还带动10余名本村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。
  老有所养,幼有所教,病有所医,住有所居。近年来,青海坚持财政支出75%以上投入民生,用持续增加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回答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的重大命题,从阡陌农家到草原牧乡、从雪域深处到瀚海边城,将高原大地的发展成果书写在一张张笑脸上。
  全省建成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2133个,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惠及150万人次;组建46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,将35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远程会诊覆盖范围;“十三五”期间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8.93万套……
  业兴人和。青海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,成为首个所有市州建成国家级示范的省份。今天的青海,各族群众团结友爱、亲如一家,高原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。
  奋进新征程,建功新时代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正在谱写。(记者 姜峰)